空里,世情皆如此,公仪休当年也一定面临着少不诱惑,但他拒鱼,绝不是简单的自律,“柳下惠”是从来不存在的,之所以能“坐怀不乱”,是因为有着更深层的缘故。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这才是公仪休拒鱼的真正原因。收了鱼,可能你知我知,神鬼不觉,日子光滑无痕,彼此相安无事。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鱼不是白送的,至少是送鱼者的感情投资,而投资都是要求回报的,且回报都是超值的,自己会因收鱼而陷入工作被动,甚至从此种下祸根;更严重的是,万一君王知道了,龙颜大怒怎么办?看你素日教育别人满口仁义道德,怎么自己就贪赃枉法了?说不准一气之下罢免自己的官职;最糟糕的是,让同僚知道了,那同僚恰好和自己政见不和、有宿怨,甚至是死对头,一直对自己虎视眈眈,巴不得自己倒霉遭殃早完蛋,收了鱼,不是示人以丑、授人以柄吗?再说,政治上的敌人,哪个会是省油的灯?说不准由此小题大做,借收鱼一事制造事端,罗织罪名,将自己扳倒,取而代之,甚至杀头灭族斩草除根,置自己于死地而后快,也未可知!收下一鱼,可能惹火烧身,连安身立命的根本都丢掉,身为万人之上的一国之相,这么糊涂还行?公仪休显然是绝顶聪明的,他自然是想到了这种种的可能——因为看得透,所以放得下,这种安分守己的自我约束和控制,是定力,是修养,更是智慧。不过,古代为官者,不一定都有公仪休这样高远的政治智商和战略目光,总有些利欲熏心的家伙,敛财手段令人发指。
6廉政教育
其实,不仅是廉政的思想,就是一般的道德教育,也不能仅仅考虑到先进分子,而是应当给一般的普通人以更多的关注。因为先进分子往往是少数,如果道德教育只着眼于先进分子,并且把教育先进分子的道理用之于普通群众,则这样的教育就会流于形式,不着边际。儒家廉政道德教育的多层次性实与儒家一般道德教育的多层次性密切相关。这可能是道德教育当中的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题目。
7相关人物
身体力行的“师者”
从公仪休与学生子明不多的对话中,但我们不难看到,一个身体力行的师者形象。
“老师,您说得对,今后我一定照着您的样子去做。”目睹了老师的“拒收鲤鱼”的行为,子明的心中有了一个标准,像老师这样做,像老师这样想,就是子明将来的做人、为官的准则。公仪休用最简单又最有力的行为诠释了“为师”的方法。他是这样的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这对于一个学生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师者,为人师表。不仅是为了教育别人。教育的过程不就是生活的过程吗?但是,我们又要看到,人总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官吏也不例外,儒家学说中,又有着类似公仪休嗜鱼这样的针对起点不是很高的一般官吏的廉政理论和故事,这说明儒家廉政理论的务实性与多层次性。因为,儒家学说是用世的学说,凡用世的学说,则除了培育高层次的、先进分子的理论外,还要有针对普通一些的人们的理论,才能完备而切合于实用。这是我们今人应该从儒家学说中学到的东西。
聪慧圆通的“智者”
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公仪休关照对方的管家,回去务必转告主人:“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务必”一词并不多余,公仪休特别强调转告“行贿人”拒收鲤鱼之原因,在于“一见到鱼就呕吐”,不是“不想收”,实在是“收不了”,婉转地拒绝了盛情。俗话说“盛情难却”,但公仪休却硬是“巧却盛情”,不失为避免伤情的圆通之举。如果有下次,我不知道主人会不会了解了公仪休的其他爱好再来“对症下药”,但至少这次美丽善意的谎言既达到了拒收的目的,又自然地保全了行贿者的脸面,保护了彼此的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