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将杰克逊,就是第二兵团的司令。北方军的指挥官就不一样了,原先的总指挥官是安布罗斯.埃弗雷特.伯恩赛德,但这个家伙是个不错的发明家,比如他发明的采用金属弹夹的“伯恩赛德”式步枪,就相当的先进。但问题是,这个伯恩赛德搞发明还可以,练兵的才能也不错,可在最考验临场感的指挥方面,他却严重不足,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胆怯。好在他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能胜任,所以代替了麦克莱伦成为指挥官之后,也一直是不情不愿,总是在推脱。不过,虽然伯恩赛德一直在推脱,想着辞职,但在林肯没有的允许的情况下,他倒是也尽职尽责,当上『波』托马克军团的指挥官之后,没有消极怠工,反而是积极应对。伯恩赛德上任之初,面对的是一支士气低落的溃军,他上任之后,并没有搞什么特殊的加强训练,就只是把这些溃兵以及林肯后来塞进来的大量部队重新整编,整编成了一个个纵队,一个纵队两个军,这样一来,就变成了6个纵队,3个独立军。这种纵队的大编制模式,虽然庞大而笨重,机动能力远远不如罗伯特.李的兵团制。但臃肿也有臃肿的好处,那就是在防守的时候,更不容易被击垮,兵力厚度要比南方军强,尤其适合联邦军这种兵员素质差,缺乏优秀基层指挥官的情况。如果说对比,那此刻的北方军与南方军,就有点像二战时期的苏联军队与德**队。实际上,伯恩赛德是怕了罗伯特.李。在对方不进攻的时候,他还能老老实实的组织下军队,并且做的还不错,起码很快就稳定了军心,但如果发现对方真的要来大动作,伯恩赛德很快就承受不压力了,在林肯再次过来视察的时候,强烈要求辞职。这一次,伯恩赛德表现的相当坚决,林肯发现对方是真的不想当这个司令。只好替换了他,让外号“好战的乔”约瑟夫.胡克来当『波』托马克军团的司令。约瑟夫.胡克虽然有个外号叫好战的乔,貌似勇气可嘉,十分好战,但实际上是以讹传讹。这个胡克的才能只能说是规矩,并不比前面两任指挥官好多少,甚至在组织能力是,还不如胆怯的伯恩赛德。不过胡克也有一个好处,或者说坏处。那就是好吹牛,好面子,而且很会装,所以他明明也有点怕那个罗伯特.李。但在林肯面前,他却『胸』脯拍的震天响,一副老子根本不怕他的样子。别说,这一招还真把病急『乱』投医的林肯给唬了。觉得胡克或许真的能胜任也说不定。在总指挥官方面,南方军远远胜过北方军,这一点连林肯也承认。但他不知道的是,北方军里也有名将,只不过还名声不显,而这个名将,就是还在『波』托马克军团里当军长的乔治.戈登.米德。总而言之,在开战之前,联邦军除了人数更多,而且处于防守态势这两大优势外,其他像武器装备,兵员素质,指挥官的素质与名气等方面,北方军全面处于劣势。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怎么看也是南方军更强一些,但强的也很有限,而像这种大规模攻防战,一方的武器装备又不具备压倒『性』优势,所以要说能稳赢也是不靠谱的。要知道,北方军虽然各种劣势,但人数多,底气足,就是北方军最大的优势。由于林肯的努力,或者说林肯的固执,整个北方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大量的青壮被强制应征入伍,一支规模达一百万人的大部队已经在组建当。也就是说,就算葛底斯堡会战失败了,以林肯的固执,很可能还会继续抵抗到底,而如果林肯不放弃抵抗,那么以北方的雄厚实力,南方军要想短期内彻底击败他们,也是不现实的。但是,这也不是说葛底斯堡会战就不重要,相反,这场战役相当重要。要知道,在葛底斯堡,几乎集结了整个华盛顿附近所有的兵力,一旦这里遭到大失败,华盛顿在短时间内也就没有兵力补充过来了,如果罗伯特.李趁势攻击,拿下首都华盛顿那就是轻而易举,而首都一旦被拿下来,对整个合众国士气的打击将会是十分严重的,甚至有可能让战争的时间继续延长。一旦战争延长下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