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踌躇再三还是拒绝,朱延平的钱好拿,可拿到大名府后,可能用不到练军上。府衙门里资历比他高的进士不少,这伙人要拿银子去修水利,他也没法子。
要维修的水利工程摆在那里,要花的钱是定数。这方面的事情他不管,由河道方面的衙门、专员负责,大名府掏出钱粮就行了。钱粮不够,那些人以前吞了的就要吐出来。他借朱延平的钱回去,这钱正好填了窟窿,等于打水漂。
如果是从兵部拿到练兵专项款子,会由兵部监督,或者走幕府的帐都是专用款子,大名府其他官员也只能干瞪眼,这就是区别。
后面的牛车里,参观施工的宋应星的评价就四个字:刮地三尺。
要构建那么大的土方工程,只能开挖周围的土,哪怕朱延平这边要搞大面积的地下仓库,挖出的土依旧不够,只能从周围继续挖土。
朱延平的手笔实在是大,等到军镇、幕府修好,这里必然是一方重镇。
好不容易有了一片自己能施展的土地,朱延平自然要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幕府修建高地基,建成台城高阁有防御的考虑,也有享受、显摆的成分在。
而四座军营,朱延平参照南方客家人筒子楼的建筑原理,统统将营房修剪成六角四层楼,节省建筑面积,增加防御力。筒子楼的形成就是为了防御力,在他看来,完全就是圆柱碉堡。
两座居民街坊,也一律是高楼建筑,用高楼建筑将从四方围起来,增强美观、防御力和土地使用效率。
至于成本,烧砖方面是大头。人工方面,最大的支出只是粮食。
等各方面修建好,雇佣的劳力遣散后。会以地下仓储线路为骨干,挖出地道将各个区域连接起来。
这地方好啊,脚底下全是黄土,挖掘方便。华北平原搞地道战,想来非常的有意思。
整个军镇、幕府,在朱延平的设计理念中,完全就是一座坚固的乌龟壳。
而表面上,这里只有密集的高楼建筑,却没有高耸城墙,想来一些不懂行的人也看不明白。
因考虑防御性,除了幕府建筑会使用大量木材建造议事大厅外,各个方面的建筑以砖石为主。
对青砖的需求量非常大,烧砖就是烧土。
土方工程、烧砖工程,注定了朱延平要背上刮地三尺的美名。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