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渡一役吃了个大败仗之后,就彻底地没了动静。
常浩也闹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只知道非但是东海郡这个原本闹倭患的重灾区,就连其他的郡县也都突然安静下来了,好像自打他这个讨倭钦差进了郯城以后,倭寇就全都被他给吓跑了一般。
这种奇怪的现象自然是让吴刺史啧啧称奇,话常浩没来之前,他每隔上两三天就要收到或是这里或是那里送来的告急求援文书之类,并且隔三岔五的就会听到某地又遭了倭寇的洗劫之类的坏消息,哪里像是现在,一连过去了月余时间,竟然一动静都没有,为此他还专程派人到各地去询问,结果无一例外的得到了一样的答复。
没有发现倭寇的踪迹。
倒是靠近郁洲山那边的一个县城传来消息,是前段时间有看到许多倭寇回返郁洲山,不过这段时间也是没有动静。
这倭寇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突然这么安份了?还全都跑回了郁洲山?
常浩和吴刺史大惑不解,然后都是忧心忡忡,两人还没天真到会真的认为倭寇真的被老鸦渡一役的结果给吓到了,虽然这好像是最为接近事实的真相。
本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原则,不论是常浩还是吴刺史都觉得目前的这种平静很可能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倭寇现在是不动则已,一动肯定就会是大动作。
然后常浩和吴刺史两个人思来想去,都觉倭寇的所谓大动作,应该会和常浩这位讨倭钦差有关,毕竟倭寇如此反常,都是自打常浩来了之后才开始的,要两者之间没什么关系,不管是常浩还是吴刺史都是不信的。
更不要此前倭寇就已经在老鸦渡那边针对了常浩一次。
“难道倭寇正在筹备着攻打郯城?”
在设身处地仔细思考了一番之后,常浩忽然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
这个大胆的设想让吴刺史有头皮发麻兼背后发寒:“应该不至于吧?”
吴刺史会有这样的反应也是正常的,一直以来倭寇虽然都是猖獗,但是却从未有过攻打城池的记录,最多也就是在城外边摆出攻城的模样,恫吓一番罢了,并不敢真的攻打。
不管怎么,攻打城池始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倭寇每每出现,人数总是在数百至数千之间浮动,这样的人数想要通过强攻来攻下一座城池,哪怕只是东海郡里最的一座县城,也是很有难度的,更不要倭寇手上并没有攻城器械。
这也是徐州这边的军队抗倭每每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反正觉得打不过的时候,只要往城里一躲就安全了,有了退路,加上其他的种种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死战,这仗自然是打不赢的。
是以当常浩提出这个设想时,吴刺史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可能。
但再仔细一想,吴刺史又有些拿捏不准了。
如果倭寇真的是要针对常浩这位钦差大人,而钦差大人此时又在郯城……
此时春天已经过了一大半,天气早已转暖多时,吴刺史和常浩又身处刺史府里一间朝南的屋子,相对而坐,喝着热茶,外边又日头正好,按理,应该不会感觉到什么寒意才对。
可吴刺史这时候却是因为自己刚刚冒出的想法而打了个寒颤。
偏生这时候常浩还语不惊人誓不休,又十分大胆地提出了另一个假设:“如果真要攻城,倭寇应该不会再像先前那样各自为战,吴大人,你他们回返郁洲山,会不会是为了集结在一起行动?吴大人可知晓这徐州地面上的倭寇,数量究竟有多少?”
倭寇集结一处,攻打郯城?
听着常浩的假设,再联想到有消息倭寇在郁洲山那边集结,吴刺史觉得身上越发地冷了。
“这个……这个……倭寇在徐州地面上活跃的人马,至少……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