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把先帝搬出来压我,我不是被吓大的。
再看,其他两人,都低着头,不说话。很明显是默认了。
李治很郁闷,他还没找到合适的理由反驳褚遂良的这番话,结果,当天的议论没有结果,只能不欢而散。
唐高宗李治铁了心要把武则天扶上皇后的位置,第二天继续议论这个话题。
于志宁既怕违旨得罪皇上,又惧怕长孙无忌的淫威。所以,选择了继续当哑巴。而长孙无忌继续需要人做挡箭牌,他说:“先帝以褚遂良为顾命大臣,听听他的意见吧。”
褚遂良也不客气,再次出阵,声色俱厉地说:“陛下如果一定要易后,可向天下挑选,何必非选武氏。天下人皆知武氏曾经当过先帝的才人,如果立她为皇后,天下人会说陛下的行为算是什么啊!愿陛下三思而后行,臣今天违背陛下旨意,罪该万死。但只要不负先帝,死何足惜。”
说完,便把笏板扔在地上:“把朝笏还陛下!”接着,摘下帽子扑地叩头出血,表示坚决抗旨。
其实,褚遂良已经退了一步,王皇后可以废除,但就是不同意立武则天为皇后。他用辞职和生命相威胁的方式让唐高宗异常恼火。
先是用先帝压我,接着又用死来威胁我,你不要忘了我是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皇上。眼见李治要爆发了。
就在此时,长孙无忌见事态越来越严重,赶忙护着褚遂良说:“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也不能加刑!”
先帝又是先帝,我难道就走不出先帝的影子吗?
李治强压着怒火,挥挥手,众人便都退下了。
褚遂良已经没有市场了。如果再让他出头,一定会激怒皇上。反而会弄巧成拙。于是,长孙无忌又把韩瑷和来济推到了前台。
韩瑷对唐高宗说:“王皇后是先帝为陛下亲自选定的媳妇。没什么过错就要废黜,会有负面影响的,愿陛下以社稷为重,三思而后行。”说完后,开始呜咽哭泣,一个大男人一把鼻涕一把泪,不到动情处,绝对不会如此。
唐高宗对此采取冷处理,一言不发。本以为韩瑷会很知趣。不再进谏,没想到这人要一条道走到黑,第二天又来了。内容与昨日无异,但感情更加悲切。这还没完,他接着又上了一道奏疏,说皇后是用来母仪万国的,女在德而不再色,愿陛下悬崖勒马,不要给后人留下笑柄。他甚至把武则天比作祸国殃民的妲己、褒姒恫吓唐高宗。
来济也进谏道:“王者立后。只能从名家闺秀中选,这才是众望所归。”
虽然唐高宗认为这些言论都是陈词滥调,可以忽略不计,但面对这些反对的声音。他还是有所顾忌的。在七位宰相中,褚遂良、来济、韩瑗都明确表态反对废王立武,长孙无忌和于志宁虽然没说话。但很明显也是持反对意见的。此外还有侍中崔敦礼,年事已高。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始终称病没有露面的李勣没有表态了。皇后废立的事牵动了这么多的宰相,阻力之大超乎了他的想象。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退朝后,烦闷的唐高宗与武则天商量。
“所有的宰相都反对吗?”
“不,李勣身为宰相却一言不发”
“他一定有苦衷,也许是我们的突破口。”
于是,唐高宗密召李勣入宫,询问他对废立皇后的意见。
李勣是何许人也?李勣,是民间传说中大名鼎鼎的徐茂公,瓦岗寨的英雄,唐初的名将。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汉族,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民间有“呼风唤雨诸葛亮,神机妙算徐茂公”的说法,他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在大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