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豹(?—前537年):姬姓,叔孙氏,名豹,谥号曰“穆”,故史称叔孙穆子(亦称叔孙穆叔),春秋时鲁国大夫。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叔孙豹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叔孙豹所谓的“三不朽”是指一个人在道德、事功、言论的任何一个方面有所建树,传之久远,他们虽死犹生,其名永远立于世人之心,才是不朽。有副著名楹联:“五百年间气,三不朽伟人。”能做到死而不朽,可谓伟人。
叔孙豹并没有留下系统的社会思想,但他的“三不朽”之说却代表了这一时期社会思想的时代精神,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叔孙豹三不朽之说,同时也表现出中国人的一种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社会、对他人做出有益的事业,这样一个人的自然生命可以死而朽,但他所建立的德、功、言则可以永垂不朽。支撑叔孙豹的三不朽之说的观念是认为一个人不应一味地为其自身而活着,而应为社会大群体着想,对他人、对社会群体有善意、有责任感,其道德、功业、言论才具有社会价值,才能由不为后人所忘却而得以“不朽”。“三不朽”是中国人传统的人生信仰,被中国历史上的精英和众多有学识的人所信奉。
叔孙豹的人生三不朽之说,完全摆脱了“天”或“天命”对人生价值的影响,同时也表明,至晚到春秋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社会本位和伦理本位之特色已经形成。叔孙豹三不朽之说,体现出一种人文历史观。
1文献参考
《左传·襄公四年》:
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晋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鸣》之三,三拜。韩献子使行人子员问之,曰:“子以君命,辱于敝邑。先君之礼,藉之以乐,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细,敢问何礼也?”对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使臣不敢及。《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必咨于周。’臣闻之:‘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诹,咨难为谋。’臣获五善,敢不重拜?”
2叔孙豹的风流债
叔孙豹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贤大夫,他曾做过鲁国的执政官。执政期间,他做事不卑不亢、堂堂正正,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三不朽”理论的提出者。在一次外交活动中,晋国大夫范宣子问叔孙豹怎样才算是“死而不朽”,叔孙豹答:“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有意思的是,史书并没有因为叔孙豹是个贤大夫就“为尊者讳”,而是忠实地记下了他的一笔风流债。一次,叔孙豹出使齐国,途经庚宗(今山东泗水东),饥饿难忍。叔孙豹就跑到一个女子的家中,请她给自己弄点吃的。女子给他做了一顿饭。吃饱之后,叔孙豹又发现这女子姿色美艳,含情脉脉。于是他就在女子家中住了一夜,玩了一把“**”。一夜风流之后,叔孙豹就把这个平民女子给忘了,他后来娶了齐国贵族国氏之女为妻,生下孟丙、仲壬两个儿子。
一天夜里,叔孙豹梦见天塌下来压向自己,惊恐之际,他看见一个黑面驼背、深目猪嘴模样的壮汉。他赶紧呼救:“牛,快来帮我!”结果,那个壮汉果然帮助他把天给顶住了。第二天,叔孙豹召见所有的族人和部下,也没发现哪个人像梦中的壮汉。
到了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叔孙侨如被鲁国执政官季文子驱逐,叔孙豹则继承了叔孙氏的卿位。这个时候,那个与叔孙豹发生**的庚宗之女找来了,她献给叔孙豹一只野鸡做见面礼,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