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的种种疑古观点提出强烈批评,纵然诸多学者儒生对此事看法不一,但仍在为诛卯记载的真实性不懈地进行申辩。
3相关事例
一说:后孔丘代理鲁相,任职三月,即以“心达而险”(通晓古今之变,敢于革命);“行辟而坚”(违背周“礼”,坚持革新道路);“言伪而变”(透彻讲述革新道理),“记丑而博”(深知奴隶制腐朽和不稳);“顺非而泽”(义正词严的支持革命思想)五条罪状,诬他“乱政”,加以杀害。
又说:后孔丘代理鲁相,任职三月,即以“心达而险”(知识渊博而用心险恶),“行辟而坚”(行为邪僻而不知悔改),“言伪而变”(强词夺理且善于狡辩),“记丑而博”(刻意关注社会的阴暗面),顺非而泽”(不纠正错误言行且加以修饰维护)五条罪状,诬他“乱政”,加以杀害。
少正卯这个人物出现在典籍中,最早应该是《荀子·宥坐》第二十八篇,里面提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也就是说,孔子在鲁国由司寇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就杀死当时鲁国的大夫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兼有五种恶行,并且在家里聚众成群,鼓吹邪说,哗众取宠,已是小人中的雄杰,所以非杀不可。后来的《尹文子》、《说苑》、《孔子家语》等书,都引用《荀子》的说法,认为孔子杀了少正卯。
然而,南宋朱熹认为,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此说一出,许多学者表示赞同。其主要理由是:一,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不提此事,可见历史上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二,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三,孔子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表示反对。杀少正卯一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
4事实分析
在众说纷纭中,有几个事实或分析值得注意:
(一)刘敞《公是集》认为能吸引孔门大批弟子听课的少正卯不会是小人,诛卯也只会在百姓中落得个“嫉贤”的恶名,最后会导致孔子无法为政,所以诛卯在道理上讲不通。但是,刘敞曾经和欧阳修一起打压他们认为是“诡僻惑众”的蜀地经学学者龙昌期,他们说:“昌期违古畔道,学非而博,王制之所必诛,未使即少正卯之刑,已幸矣,又何赏焉。”在这个议论里面,刘敞却是把诛卯看作真实的事件,也看不出他会对“嫉贤”之恶名有多少畏惧。另外,作为《春秋》学的著名学者,刘敞以博学闻名,但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春秋》学中首开“改经”之恶例,经文于己意不合则改动文字,削仲尼之足以适己履。
(二)钱穆以反驳康有为的疑古思想一举成名,提出著名的“历史温情说”,另外还在史学举证技术细节方面提出“众证兼容说”。但是在诛卯问题上,钱穆全盘照搬崔述的“春秋诛大夫非易事”论。互联网上的儒家学人,有一部分人在为《古文尚书》申冤的时候站在信古立场发言,在诛卯问题上则马上改弦更张,以疑古价值观展开思考。
(三)经过疑古运动的努力,现代儒生的圈子里已经盛行不采信诛卯事件的疑古风气,但是一到观点激烈对立的场合,“五恶”仍然会不时地变成儒生指责论敌的武器。儒生们以孔子赞扬子产不毁乡校和宽容多位隐者对己批评的事例去质疑诛卯事件的真实性,但是据不少网友反映,儒生们开办或掌权的论坛的言论**程度往往和其他的许多论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